宮腔鏡手術與子宮穿孔
發布時間:2013/5/2 13:58:08
宮腔鏡手術的操作全部在宮腔內進行,因視野狹小,電能的傳導又難以估量,故子宮穿孔時有發生,其發生率可達2%。因此,術前對高危病種的認識及術中及時發現子宮穿孔是非常重要的。
子宮穿孔的原因
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由基底層向肌層生長,局限于子宮肌層,稱為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在肌層內可呈彌漫性發布,也可呈局灶性分布,引起肌纖維及纖維組織的反應性增生,使子宮呈均勻或不均性增大。不均與增大者在聲像圖上常見后壁增厚較前壁顯著,也可為前壁增厚較后壁顯著。如果病灶集中在局部,使子宮外形不規則,其聲像圖酷似子宮肌瘤,但無明確包膜,此為與肌瘤鑒別的特點。不典型的子宮腺肌病,常規聲像圖檢查可無異常。TCRE手術的切除深度達肌層時,肌纖維受電熱作用形成的強回聲光帶可持續15分鐘以上。當子宮內膜向子宮肌層呈彌漫性或局限性侵入形成腺肌病時,盡管切除深度已達肌層,但由于肌層內有浸入的內膜組織。肌纖維與內膜組織受電熱作用產生的強回聲帶持續的時間不同,子宮內膜形成的強回聲光帶迅速消失或呈斷續狀消失。此聲像圖與非腺肌病子宮行TCRE術后形成的帶狀強回聲不同,容易使超聲監護醫師誤認為切除深度不夠,同時,術者可觀察到切除過的肌層面重新出現內膜組織,并可見陳舊出血及蜂窩狀結構,也會認為尚未達到切除深度,術者,當遇到子宮腺肌病時,如反復切割極易造成子宮穿孔。此外,由于病灶在肌層內發布不均勻,致使子宮在電熱作用下產生不均勻且形態多變的收縮。在聲像圖顯示為:子宮肌壁的限局性增厚隨著手術進程可由子宮的一側壁轉移至另一側壁。如果術中在鏡下看到子宮肌壁向腔內呈局限性隆起而忽略子宮不均勻與多變的收縮特點,在隆起部位反復切割,容易造成子宮穿孔。

上一篇:超聲監護宮腔鏡宮內異物切除術
下一篇:宮腔鏡手術時出現子宮穿孔的原因1
相關閱讀
- 宮腔鏡術后妊娠的診斷和處理2013-05-30
- 宮腔鏡術后妊娠的危險性2013-05-30
- 宮腔鏡手術并發癥宮腔粘連的治療2013-05-29
- 宮腔鏡手術靜脈空氣栓塞的防治2013-05-24
- 宮腔鏡手術靜脈空氣栓塞的診斷與監護201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