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護器械技術進步難改服務發展滯后
盡管居家醫療護理器械在技術上日趨完善,但該市場服務的發展速度卻難盡如人意。
近年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居家醫療護理市場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治療的重點也從急性病轉變為慢性多發病,患者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新的醫療器械設備可以幫助患者在家治療和護理,而不必到費用昂貴的醫療機構去住院,從而有可能為各國日益捉襟見肘的醫療保健系統節省大筆開支。因此,在發達國家,得到技術支持的居家醫療護理越來越被視為是抑制人口老齡化引起的醫療費用不斷上漲和慢性病日益流行的重要舉措。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分析,人口老齡化和日益沉重的慢性病負擔表明,居家醫療護理的市場規模巨大并將不斷增長,但這一市場的服務滲透率卻處于長期低迷狀態,要解決這一問題,各利益相關方必須找到合理的報銷模式,并確保進入該市場的技術對病人和醫院來說都同樣具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技術支撐規模不斷擴大
有高技術支持的居家醫療護理市場已經顯露出增長的潛力。在美國,居家護理費用占到國民醫療支出的大約3%,每年約680億美元。這一市場正以每年大約9%的速度增長。在發展中國家,該市場也具備巨大的空間。在這些地方,為了接受治療,病人必須跋涉很遠的路程。據WHO估計,在12個非洲國家,醫生的密度還不及美國的25%。
為了應對這種狀況,近年來,流動醫療和遠程醫療在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日益普及。居家醫療技術使醫生可以遠程處理和分析病人的病情資料,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專家會診時更有效地提供診斷意見。這種醫療技術旨在充分利用無線基礎設施,在低收入的農村地區日益廣泛地滲透。
在擴大居家醫療護理器械方面,技術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近年來,新的居家護理器械不斷涌現,例如具有上網功能的家庭監視器、移動醫療應用程序等正將一些先進的護理方式帶入病人家里。
從效益角度看,在高科技支持下,居家護理的規模正在日益擴大,為降低不斷增長的醫療保健支出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途徑。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即使不考慮經濟效益,使社會的老年成員能夠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在自己家里也是很有意義的。
醫療保險不愛居家醫療
不過,目前正處在一個政府財政普遍緊張,以及對賬單詐騙特別擔心的時期,公共或私營付費方不大可能繼續增加居家護理的資金或擴大其覆蓋面。例如,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根據2010年頒布的“合理醫療費用法案”(Affordable CareAct),在未來十年中,聯邦居家醫療護理報銷資金將會累積削減397億美元。付費方更有可能采取各種形式的按人頭報銷和風險共擔模式,希望向醫院提供一種激勵,促使其資助居家護理技術及服務。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分析,買單者與受益者之間的錯位是阻礙居家護理技術滲透率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果醫療改革的努力能夠成功地加快實現激勵機制的協調一致,那么,通過創建醫療責任組織(協調醫療提供方的團體)或在付費方與醫院之間實行捆綁支付,買單者和受益者可能都會從中獲益。而在這種情況下,居家護理技術的推廣將具有特別大的加速潛力。
在過去十年中,有多個技術支持的居家護理試點計劃(包括公共和私營機構的試點計劃)已經得到了推廣,因此在其臨床應用價值和投資回報率兩方面都積累了一些數據資料。在某些情況下,居家護理試點計劃已經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但另一些試點計劃的效果卻不太理想。
成功案例乏善可陳
迄今為止,即使是在美國,居家護理試點計劃只在少數幾種背景下獲得了成功:最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整合、協調一致的付費方與服務提供方,如KaiserPermanente(通過其KPOnCall子公司)和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A)醫療中心(通過VA的護理協同/居家遠程醫療計劃)。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此類計劃極具價值。2008年對遠程醫療的一項研究發現,住院率下降了近五分之一,同時,其費用比它所替代的醫療方案最多降低了兩個數量級。
居家護理服務能夠顯著節省醫療費用,但其滲透率卻長期低迷。根據麥肯錫公司的調查,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付費方與服務提供方之間難以協調。例如,對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來說,偶爾發病住院的費用報銷與以醫院為基礎、獲得技術支持的居家護理計劃不一致:對醫院來說,每一位留在家里而沒有來住院的病人,都意味著自己的收入減少。
這也就能說明為什么經過整合、協調一致的付費方與服務提供方(如VA)能在居家護理市場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按人頭報銷的模式可以保證補償費用按每位病人每年計算,因此,每一位在家治療的病人都代表著醫院的盈利。
因此,如果想讓居家護理器械發揮作用,那么各利益相關方,尤其是付費方和醫院必須密切合作,以確保對相關技術的激勵措施協調一致。這就意味著,或者需要創建新的報銷模式(如為使用居家護理技術直接支付費用),或者需要修改現有的報銷模式(如涵蓋整個醫療環境中所有臨床醫療活動的捆綁報銷模式)。
此外,對于居家護理器械生產商來說,一項居家護理技術的投資回報率,對于病人和購買方來說,都必須清楚明確,雖然兩者有所不同。例如,以病人個體為銷售目標的個人病歷軟件仍然不受歡迎,因為每個用戶必須手動輸入大量信息,而由此獲得的好處含糊不清。另一方面,測量血糖濃度的家用血糖儀卻大獲成功,因為它對于病人的價值簡單、明確而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