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醫療器械,要破解被人“卡脖子”的問題
加快現代醫療設備國產化步伐,使我們自己的先進產品能推得開、用得上、有效益,讓我們的民族品牌大放光彩。——2014年5月23日至24日,國家領導人在上海考察中這樣指示。
5月24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刊發《讓醫療設備民族品牌大放光彩》的文章,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主要從事免疫與炎癥、腫瘤免疫治療的研究)等在文章中發表了重要看法:
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社會發展、支撐經濟獨立自主、保障民族繁盛富強的關鍵力量。
醫療器械極大地推進了醫學診療技術的發展,是防治重大疾病的重要基礎、優化健康管理的重要保障。現代醫療器械集中體現了醫學與理工科技交叉互動、與IT科技融合創新的發展過程。
該領域技術集成度高、市場需求量大、行業引領性強,新產品、新業態不斷發展,新理念、新模式不斷涌現,其戰略地位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我國在醫療器械領域主動布局,既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需要。
目前伴隨著制造業產業升級和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正向自動化、遠程化、智能化逐步轉變。但無論是面對國家發展需求,還是與國際科技強國相比,我國醫療器械的自主研發能力依然較弱。
面向未來,醫療器械創新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立足發展全局,面向國際競爭,堅持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產業創新鏈條。
一是破解一批現實“卡脖子”的重大技術瓶頸,實現主要醫療器械的國產化;
二是在核心技術 “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加速基礎研究成果向應用的轉化,逐步掌握醫療器械領域發展的戰略主動;
三是加速培育民族品牌,強化行業標準制定,針對國民健康需求,推廣普及相關產品的應用;
四是強化創新環境建設,完善制度保障,實現科技、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統籌推動人才培養、績效分配、財政金融和行業管理等創新要素有序發展,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
融會貫通
醫療器械是一個涵蓋生命科學、機械、電子、高分子材料等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屬于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長期以來,國內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幾乎完全被跨國企業所壟斷,國產品牌競爭力嚴重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產品線單一、研發能力不足;其次,缺乏對國產品牌的支持,導致國產設備始終“推不開、用不上”,阻礙了技術進步和質量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反復強調“自主創新”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強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中國制造2025》進一步提出,要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
醫療行業的發展始終離不開政策的推動和扶持,除了引導醫療機構參與國產醫療設備研發、創新,助力推廣應用同樣重要。
要使國產醫療器械真正“推得開、用得上、有效益”,一方面要鼓勵行業自身緊跟科技前沿,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核心部件,讓國產設備本身能夠面向市場、面向客戶,滿足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的需求,提升國產醫療設備的產業化能力和質量水平;
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視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機構主動使用國產設備的激勵機制,在監管、創新審批、投資等方面創造良好環境,推動國產設備“走出去”。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閱讀
- 14類耗材,最低價聯動2024-11-27
- 新一輪高值耗材集采或將啟動2024-03-12
- 二三類醫療器械實名制,再擴圍!2023-07-27
- 國家六部門發文,全國下半年帶量采購方向定了!2023-07-26
- 當國產器械玩起「高端局」2023-05-26